What awful weather
Did you bring an umbrella
大雨滂沱
教室中却洋溢着活跃的气氛
李巧玲老师用亲切自然的寒暄
消除了师生间的陌生感
通过精妙的教学设计
李巧玲带领同学们
逐步深入课堂的主题
这样生动巧妙的一幕出现在
“外教社杯”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中
李巧玲的课堂上
△李巧玲(右)、张帆(左)参赛合影
“外教社杯”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
是迄今为止
我国规模最大、级别最高、范围最广的
全国性外语教学专项比赛
近日,在第十二届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浙江赛区比赛中
我校外语学院商务英语系的李巧玲
获得商务英语专业组一等奖
英语系的张帆
获得英语专业组三等奖
两位老师的获奖充分展现出
她们优秀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
△李巧玲参荣获商务英语专业组一等奖
△张帆荣获英语专业组三等奖
认真备课,反复思索
“这是一场有挑战的比赛。”回忆起备赛过程,李巧玲认为最大的困难在于内容的取舍上:“如何利用比赛规定的二十分钟将一个半小时的课堂凝练地呈现出来?这是我在课堂设计上的一大难关。”在其他老师的帮助和建议下,她对教学设计的思索不断深入,对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处理,最终呈现出清晰简凝、深入浅出的课堂效果。
“我最后把重点落到语言教学上,选择了一篇在结构和写法上都具有典范意义的文章,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延伸到商务案例和相关知识点的补充上去。”这样清晰直观、又覆盖面广的课堂获得了学生与评委的一致好评。
△李巧玲比赛现场
和李巧玲一样,张帆也面临着内容取舍的难题:“最后我选择‘以用出发’,用‘求职’这样贴近大学生生活、符合大学生诉求的场景来开展教学,既调动同学们的兴趣,又让课堂变得‘实用’。”
在正式比赛时,张帆遇到了一点“突发状况”:“我抽到了整场比赛的第一个上场,由于是第一堂课,很多学生都没有进入状态,对课堂的积极性不高。”
对此,张帆及时调整心态,用小玩笑“暖场”,以幽默的方式引导同学们“进入”课堂。课堂上,“小组合作”“角色扮演”等多样的课堂形式让同学们的参与感大大提高,让知识点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。
△老师们积极备赛
融思于教,寓学于乐
教学之路任重道远,两位老师始终走在探索的路上。
“在我看来,目前的课堂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。”李巧玲说。作为大三、大四年级组的“常驻教师”,最令她忧心的就是学生自我规划与课程安排之间的矛盾问题,“大三、大四的学生往往有考公、考研、实习等安排,所以,如何实现课程目标与学生自我规划的相统一、如何让学生从课上有所学,这都是我一直以来思考与尝试的事情。”
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,李巧玲利用经验作出调整,用妙思改进设计,慢慢走出了一条解决之道,“将知识点和学生的未来规划做一个嫁接,让学生发现,大学知识不是束之高阁的,而是切实可用的。”同时,基于万里为考公、考研同学设定的“免听”制度,李巧玲尝试了“线上线下同步授课”“资源库共享”等措施。未来,她将进一步完善对“免听生”的教学与考核制度,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发展。
△李巧玲教学课堂
对于任教口语课程的张帆来说,口语课堂的最大“冰山”无非就是学生不愿主动开口,针对这一问题,张帆设置了许多贴合大学生生活的情景模式并让学生们自由选择,让他们主动地代入角色、融入情景,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或表演展示,“学生在朋友同学面前更加放松,很容易就可以进入我为他们设置的情景,合作式的口语学习是现阶段我认为非常有用的方法。”张帆说。
而如何让更多的同学有课堂的参与感、体验感,张帆仍在不停探究中,“首先是在素材的选择上,我还要更加贴近大学生生活,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,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;其次是利用科技手段,实现对学生评价的更精准多元的量化——这也是对我的教学效果的更准确的评估。”
△张帆教学课堂
征途未止,初心未改
两位老师对未来教学方式的改进都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。
李巧玲认为不能“为了创新而创新”,一切形式最终都要回归到学习成果上。“在创新教学方式的同时,要夯实商务英语语言基础,如商法课的法律英语,在此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进行思辨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的拓展,不能顾此失彼。”
她希望通过商务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,形成科学的认知体系,建立面向未来人生的决策原则,为成就幸福人生做足充分的准备。当然,这一些离不开给课堂里师生间、生生间的脑力激荡,教学相长,相互成就。
张帆则认为应该积极运用科技手段以达到辅助课堂的效果,“在线学习平台的应用让课堂变得生动,使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双向的互动,让学生在各种情景形式中获得学习的体验感,也让老师更好地得到反馈。”
△李巧玲获奖留影
△张帆获奖留影
本次大赛中两位专业教师获此佳绩
体现了我校多年来坚持
“以赛促教、以赛促学、赛教一体”的教学理念